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述评:中国就业长期稳定的底气从哪里来

重庆人社 2023-05-24

文丨仲劳平


(一)


浩荡春风中,全国两会胜利闭幕。


聚焦民生,传递民声。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的两会,留下了不少就业好声音、金点子。


是老话题,又有新对策。一年又一年,政之所向精准对接民之所盼,就业一直是牵动人心的两会热词,就业始终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今年就业预期目标。1200万人左右这一目标为历年新高,传递出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稳增长、惠民生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中国,14亿多人口,近9亿劳动力。就业,最基本的民生,世界级难题。中国就业,自然有“大的难处”。


眺望前面的路,中国就业的分量不一般。


“光是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还有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问题,哪一项解决起来都不容易,哪一项涉及的人群都是天文数字。”不久前,谈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时,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强调。


就业问题位列其中,体现了就业在大国治理中的“难”,也凸显出就业在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的“重”。


回看走过的路,中国就业的历程不寻常。


2020年至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分别实现1186万人、1269万人、1206万人,连年超额完成预期目标,保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这一成绩被视为“就业奇迹”,不只是因为破解了“大的难处”。懂得形势的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才会更加深刻理解中国就业始终稳定的来之不易、难能可贵。


3年多前,疫情来势汹汹,挑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和公平性。放眼世界,航空运输业、旅游业、餐饮业、能源等多个行业受到重创,大量劳动者被迫缩短工作时间或面临失业。国际社会呼吁,各国要在“保护生命”和“维持生计”之间做好平衡。


随后,地缘冲突延宕,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全球劳动力市场复苏仍呈现缓慢且不确定状态。


3年多来,与就业相关的议题,一直处于聚光灯下,成为中国的重点关切。世纪疫情交织百年变局,就业这个战略性问题愈加关系全局、牵动民心。


“越是发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特别是要高度关注就业问题,防止出现大规模裁员。”习近平总书记对就业“时时放心不下”。从“特别是”到“高度”,无不彰显了疫情防控形势下保持就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挑战之下赢主动——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多发散发、超预期变化纷至沓来等多重压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形势变化,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对稳就业保就业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牢牢稳住就业大局,让就业稳定成为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坚实支撑和有力保障。


危机之中育新机——就业服务转型升级,新就业形态层出不穷,灵活就业模式广开渠道,就业空间不断拓展……短期压力与长期机遇并存,催生出稳岗扩岗的旺盛生机活力,显示出中国就业的巨大潜能、强大韧性。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稳就业保就业历程,被新时代新征程定格和收藏,揭示出中国就业之稳的底气所在、定力所在和信心所在,昭示着中国就业长期稳定的趋势和未来。


(二)


2020年,“地摊经济”火了。


灯火交错、熙熙攘攘,卖小吃、卖水果、卖鲜花……那年初夏,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街边小摊重出江湖,带来了久违的烟火和生机。


有的城市放开摆摊限制,一夜之间增加数万个就业岗位。摊前,上演消费的火热、经济的复苏;摊后,关系个人的生计、家庭的饱暖。


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小地摊折射出就业的大意义。


生存与发展,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


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数千年来,人类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孜孜以求,离不开劳动就业对物质财富基础的夯实。在世界的东方,为了求得生存保障,勤劳的中华民族耕耘不辍、奋斗不止。


就业演变史,何尝不是一部经济发展、社会跨越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统包统配到双向选择,从铁饭碗到造饭碗,从农民到农民工,从固守单一职业到追捧“斜杠青年”,就业形势、结构及理念的变迁,正是社会分工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如实反映。就业,沟通着社会需求和供给,连接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


今日中国,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物质生活更加丰裕,就业已不仅是谋生手段。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升级,就业的意义也不断充实和升华。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花”,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在意岗位“有没有”,更关注工作“好不好”,希望通过就业发挥所长、创造价值、增进认同、实现梦想。


“就业是永恒的课题,更是世界性难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必须抓紧抓实抓好”“党中央十分关心民生工作,民生首先是就业”……对于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反复强调。一系列重要论述,道出了就业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指明了就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先位置,阐释了就业之于民生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的主要指标,就业状况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当世纪疫情跌宕反复,经济运行稳定性面临巨大挑战,就业受到空前冲击,如何推动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2020年,那份不设经济增速目标的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中国答案。


内容凝练,“六稳”“六保”格外显眼;篇幅缩短,“就业”一词频繁出现。不设经济增长具体目标,并非没有目标——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


彼时,疫情突如其来,给我国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影响,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定力、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发展预期目标,不以量化指标定位经济发展,而是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实现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的解题思路是:把稳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指标,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


从“六稳”中的“稳就业”到“六保”中的“保居民就业”,就业都居于首位。“六稳”工作头绪多、要求高,就业牵引着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稳住就业就稳住了“定盘星”;“六保”任务影响大、涉及广,居民就业关涉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底线,保住居民就业就保住了“压舱石”。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优先稳的是就业;内外部形势日趋严峻时,优先保的是居民就业。就业之于大党大国的厚重分量,由此可见一斑。


3年多来,就业成为我国各大重要会议的常驻主题、各类政策文件的高频词。复杂严峻的形势之下,就业优先战略与稳经济、战疫情、促发展、惠民生等决策部署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各方面协调,各环节联动,各要素兼顾,实现以增长促就业、以就业稳增长。



事实表明,保住就业,就可以稳住经济基本盘;实现较为充分的就业,就能释放经济的潜在增长力。


在一些国家,疫情冲击经济带来失业潮,许多家庭陷入困境。失业,甚至成为比疫情更严重的危机。中国就业则承压前行、稳中有进,失业水平保持低位,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


(三)


疫情之下,那些共克时艰、绝处逢生的故事,总是令人动容——


餐饮小馆暂停堂食,员工化身配送员,将外卖业务做得风生水起;农产品经营遇冷,店员走进直播间,开辟线上新销路;商铺持续亏损,全员参加技能培训,借助数字化实现“华丽转身”……


一家家小店,在狂风暴雨中坚守、转型、突围,以“不怕风吹雨打”的姿态顽强寻找出路,成为稳住就业基本盘的坚强力量。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俗称小商小贩的个体工商户,被视为“国民经济毛细血管”的中小微企业……上亿市场主体,不知承载了多少人对就业创业的梦想,寄托着多少家庭对安稳富足的期盼。稳就业保就业,就要从源头上保住一家家小店。


小店之多,决定了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必要性。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数亿农民工生计解决于此。筑牢筑好这一吸纳就业的“蓄水池”,稳就业保就业就有了源头活水。


小店之小,凸显了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紧迫性。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体量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受外部冲击往往最直接、最严重,恢复更困难、更缓慢。疫情带来销路不畅、成本上涨、现金流断裂等难题,让很多小店难以为继,岗位岌岌可危。及时出手帮助市场主体脱困发展,方能为稳岗留工增动力、添底气。


战疫期间,小店的生存状况,广受关注、备受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支持市场主体:“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使广大市场主体不仅能够正常生存,而且能够实现更大发展”“积极帮助个体工商户解决租金、税费、社保、融资等方面难题,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政策帮扶”……这些话语饱含深情和厚望,为实施助企纾困政策指出了明确方向,坚定了市场主体渡过难关的信心。


面对超预期压力,我国政策和资源配置不断向市场主体倾斜、集聚。就业优先政策的发力点,从“下游”向“中上游”前移,在市场主体这个根上“浇水施肥”。


雪中送炭,在危急时刻扶一把——


降低费率、阶段免除、延续缓缴、稳岗返还、留工补助、就业补贴……一套“降、免、缓、返、补”组合拳,既为市场主体减负担、复元气、稳预期、提信心,又以真金白银助其留人才、提效益、增活力、添动力。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持续加力,这些政策犹如一场及时雨,帮助市场主体恢复生机。


快马加鞭,让政策落地早一些——


推广“免申即享”“直补快办”经办新模式,将资金尽速、精准送达;业务办理提速升级,着力简流程、提效率;主动靠前服务,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资金、服务找企业”……拨付早一点、经办快一点、帮扶准一点,政策红利直达尽享、充分释放,为企业解燃眉之急、纾心头之困。


在关键时出手,于紧要处落子。在政策支持下,各类市场主体苦练内功、逆境突围,为经济恢复发展按下“加速键”,为劳动力市场复苏添薪蓄力。



抗疫3年多以来,我国市场主体新增注册量稳中有增,截至今年1月已达1.7亿户。


市场主体青山常在,就业才能绿水长流。一户户市场主体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为中国就业注入更多确定性稳定性。


(四)


874万,909万,1076万。


这是2020年到2022年的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


每到金秋招聘季,最新发布的这一数据,总让人心头一紧。“规模再创新高”“增幅为历年之最”“首次突破千万”……这些新闻标题抓住了要点,但并不足以描述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具体就业难题。疫情大流行叠加千万人量级,招聘流程中断、市场用工缩减、求职信息不畅等问题也接踵而至。


宏观形势变幻莫测,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加剧,终会把严峻就业压力传导到微观个体身上。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是就业难的主要群体。


看规模——数以千万计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关系每个人的生计,也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


观大局——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是全社会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是推动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农民工及脱贫人口就业创业,关系城市正常生产和生活服务秩序,关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障退役军人就业,是稳军心、鼓士气、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内在要求……


察底线——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等困难群体,抗风险能力较弱。如果就业不稳定,容易影响个人和家庭生活,引发社会风险。


究问题——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主要集中于重点群体。不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观念发生较大变化,很多农民工技能水平跟不上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有的退役军人难以适应就业环境……


“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重点群体就业予以强调、提出要求。这些殷殷叮嘱,充满了对各类就业人群的深情牵挂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对突出重点稳就业、聚焦难点保就业的深刻思考,为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就业基本盘提供了科学指引。


紧盯重点群体,不遗余力稳存量、扩增量,想方设法促匹配、兜底线,是中国就业逆势而上的重要秘诀。



这体现在求职场景的花样翻新上——“面试大巴”开进校园,语音系统连通车内车外,实现隔窗面试;招聘会从线下搬到线上,点点鼠标即可变换地点、筛选岗位;直播带岗让就业岗位触“屏”可及,实现送岗“零距离”;一键登记离校未就业状态,社区立马打电话问情况、摸需求……疫情阻隔了物理距离,但智慧和技术带来了招聘服务的革新。


这彰显于就业领域的开疆拓土上——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为就业市场开拓出广阔蓝海;网约配送员、电子竞技员等新职业得到官方认证,为劳动者开辟了职业发展新赛道;“粤菜师傅”“吕梁山护工”等劳务品牌百花齐放,成为响当当的就业名片;创业创新大赛上新人辈出、尽展风采,“双创”氛围更加浓厚……新的就业门路打开了,价值发挥有了新出口,梦想实现多了新通道。


这贯穿于就业帮扶的动态升级上——组织专车、专列、包机,为农民工提供“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一站式服务;结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一对一进行实践引导和分类指导;15分钟就业服务圈遍地开花,家门口找工作刷新求职速度;线上培训“不打烊”、技能提升“不断档”,助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下沉的是服务保障,上升的是民生温度。


3年多来的就业答卷上,一笔一划写满温情、尽显精准。那些突破地域、时间、场地限制的对接力量,那些让人耳目一新、惊喜连连的帮扶举措,那些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成为疫情之下全力以赴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时代标识。


(五)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把“不可能”变成“一定能”。一项项政策、措施和服务,得到了回响——


“真金白银及时到账,帮助我们同员工一起走出了艰难。”


“参加网络直播招聘会后,公司收到很多简历,用工不再是难题。”


“我学到一技之长,一家人生活有了着落。”


“我在家门口逛一逛,就锁定了几个意向岗位。”

……


以非常之举克非常之难,用空前力度解空前危机。3年多来,应对大战大考,经历大风大浪,中国就业始终保持总体稳定。


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稳就业保就业的根本政治保证。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给就业带来的严重冲击,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深刻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强化宏观政策的就业优先导向,部署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助市场主体纾困稳岗、为重点群体兜底保障,就业优先政策不断落实落细,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良性互动。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新征程上,不管就业形势如何复杂严峻、就业任务多么艰巨繁重,只要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就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确保就业大局总体稳定。


实践充分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稳就业保就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抗疫3年多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筑牢疫情防控屏障的同时,切实把就业作为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头等大事,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业,实现疫情防控有力度、民生保障有温度。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也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原动力。新征程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群众实际感受,突出群众普遍受益,突出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才能办好就业这件民生大事要事难事,更好回应人民对就业的新期盼,让幸福底色更加鲜亮。


实践充分证明,坚持改革创新,是稳就业保就业的关键一招。面对就业领域的新变化新趋势新问题,我们党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维破解就业困局:聚焦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日益丰富完善。新征程上,我国就业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还有许多难关要攻,只有深化改革、持续创新,不断推进就业新实践、打开就业新局面,才能更好促进劳动力资源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和有序流动,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充分就业互促共进。


实践充分证明,坚持立足国情遵循规律,是稳就业保就业的重大原则。我们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制定实施就业方针政策,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推进就业各项工作;把发展作为促进就业的基础和关键,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使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成为拉动就业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新征程上,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立足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注重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才能推动就业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就业局势持续稳定、长期向好。


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是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思路。我们党坚持底线思维,切实防范系统性规模性失业风险,兜住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底线;聚焦就业领域重点群体、重大问题、重要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坚持制度引领,注重制度建设,推动就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正确处理理想和现实、需要和可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使党和政府工作方向与群众自身奋斗目标统一起来,形成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良好氛围和社会预期。新征程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任重道远,只有准确把握、全面贯彻民生工作思路,用好稳就业保就业的方法论,才能更加笃定、从容、自信地扛起重任,不断交出高分就业答卷。


(六)


今年春节过后,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一派火热气象——


招工专列疾驰千里,线下招聘会人头攒动,带岗直播间热线不断,就业服务站门庭若市……


一边是企业复工复产脚步加快、用工需求激增,一边是劳动者返岗务工心情迫切、求职热情高涨。劳动力市场“两头旺”,为今年就业开局良好写下生动注脚,释放出就业形势持续回暖向好的鲜明信号。


过去几年,说到就业形势,谈起求职经历,很多人会用“难”来形容。确实,在疫情持续冲击下,每个奔波忙碌、为生活打拼的人都不容易。


困难和挑战是客观存在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稳就业任务仍然艰巨繁重。


从就业总量看,我国是人口和劳动力大国,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从就业矛盾看,供需错位更加凸显,突出表现为招工难与就业难“两难”并存;从重点群体看,青年、大龄劳动者等群体就业面临难题;从就业质量看,就业服务保障有待加强,劳动者权益维护仍需发力;从外部环境看,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不可避免会波及就业。


稳就业,既要正视压力、直面困难,更要增强信心、稳定预期。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慨引发广泛共鸣:“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


应当看到——


我国有稳就业的良好条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了多方面优势和良好条件。我国已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随着稳经济各项举措进一步落实,经济逐步恢复将带动就业需求扩大,推动就业形势改善。随着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将大大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不断推动就业扩容提质。


我国有拓岗位的无穷潜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孕育巨大发展潜力,新的就业增长点接连涌现,释放着庞大的就业需求。稳就业保就业政策效能持续显现,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调整优化,就业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招聘专项活动密集有序开展,让稳岗拓岗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我国有坚实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从数量看,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从质量看,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持续加强,人才红利正在形成。从分布看,户籍制度、人才评价制度等改革继续深化,将逐步破除妨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玻璃门”,使劳动力社会性流动更加顺畅。


我国有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一名名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苦干实干,焕发着劳动热情,释放出创造潜能。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相沿成习,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蔚然成风,汇聚成推动中国就业稳中向好的磅礴力量。


回首中国就业走过的路,困难重重是常态,迎难而上是心态,克难奋进是状态。看就业形势,既要着眼当前,更要放眼长远;既要分析现象,更要透视本质;既要注意不利影响,更要把握积极因素。全面、辩证、长远看待就业形势,不为一时一事所惑,不为风险挑战所惧,用好有利条件,走好自己的路,就能在战风斗雨、披荆斩棘中奋勇前行。


(七)


核酸小屋,变成了就业小站!


最近,不少地方闲置的核酸采样亭,被改造成了就业服务站。亭内,工作人员在岗值守,讲政策、办登记、送岗位;亭外,不少人驻足停留,看招聘信息、寻心仪岗位、问薪资待遇。


战疫情与稳就业,3年多来统筹推进、相辅相成。如今,一间小屋子,让二者建立起更加奇妙、更富黏性的关联。一个个核酸采样亭,变身就业服务触角再延伸的载体,延续着就近服务群众的使命,见证了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就业工作的精细化、人性化。


放眼华夏大地,春暖花开、生机勃发。从机器轰鸣的车间,到热火朝天的工地,从通宵达旦的实验室,到人声鼎沸的招聘会……每个人都在以奋跃而上、飞速奔跑的姿态迈步新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党的二十大立足新形势新任务,对就业提出了新论断新目标。


“双优先”,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加快健全就业目标优先的宏观调控机制。最基本的民生这一新定位,强调就业既是民生重点也关系民生底线,既要高度重视又要抓实抓细。高质量充分就业,兼及数量、质量,触及宏观、微观,涉及经济、社会,意味着就业机会更加充分、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环境更加平等、就业能力持续增强、就业保障稳步提升。


向前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心任务、光荣使命,亦是宏大目标、壮阔图景。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奔赴这一激励人心的愿景,就要把促进就业作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更好让人民群众安其岗位、乐其职业。


当就业机会源源不断涌现,当结构性矛盾逐步缓解,当就业的适配性和稳定性持续增强,当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更加畅通,人人就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终将成为生动现实。


就业,是长期艰巨的工程,也是紧迫繁重的任务。无论前方有多么汹涌的风浪、何其严峻的挑战,只要顶住压力、抓住机遇,坚定信心、积极作为,就一定会战胜困难、走出困境,创造年年稳、年年好的未来。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学习领会主题教育总要求 习近平作出深刻阐释

【就在山城·热招】近期热门岗位招聘集锦

新职业大揭秘|待遇超好的农业经理人到底是干嘛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